德育发展>成长故事>详情 成长故事
清华学子苏峰的成长故事

我是叫苏峰,是高中2018级的学生,2018年进入西南大学临高实验中学学习。实中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好看”。建筑设计很是大气、有一股西方的美学的韵味,校园里的绿植也很丰富。在高三楼通往操场的路上有常开着粉红小花的长春和一直倔强地向外伸展着枝叶的黄花梨。在初中和高中楼之间还有宝斤,又称三角梅,每次经过我总会被它烈火般的花团吸引,每次考试后也会在此拍下“荣誉照”。在高一、高二楼的北面,有一株高大的木棉树。记得有一次刮大风,正值木棉花开放,风一刮,漫天的白色木棉花随风而起,花瓣纷纷扬扬,好不自由。那时心里就想着这可能就是雪落下时的场景了,后来到了北京,发现下雪也并不是特别好看。

实中实行是封闭式的寄宿制管理,课程自然是排得非常满的,印象中除了体育课都是语数英。高二时学校开设了校本课程,形式也较为丰富,这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让人放松思维的活动了。

老师们工作非常刻苦,传授知识时能切合实际。老师们把工作当成了一种生活,生活也融入了工作。我很幸运,能够在最该遇到他(她)们的时候遇到了他们。他们对于知识的把控、对于生活的态度、为人处事的方式对我产生了很多影响。

image.png


    母校一直强调着
“五自教育”的教育方针,即自醒、自励、自信、自强、自成,每间教室前面的墙上都挂着这“五自”。“五自教育”,以人为本,发掘个人学习积极性,强调个人的全面发展。“自醒”即自我醒悟;“自励”即自我勉励,自我鼓励犹如“源头活水”,可以不断激发自我活力;“自信”,强调的是一种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对世界的适当把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压力、挫折在学习中是常有的,生活中也是如此。一个人是否成功、是否幸福,其实更大部分取决于他对生活的态度。“自成”,应是个人得进一步发展,自我的不断完善。当前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局势瞬息万变。一个能够独立思考、意志坚定、有着终身学习观念的人更有可能在困境、机遇和挑战面前脱颖而出。

2021年高中毕业后,我顺利地考入了清华大学的社会科学学院。在清华大学里见识不同的风景、打开了另一扇知识的大门、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清华大学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老师、教授们经验丰富、知识渊博、格局宏大、思维独特,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图书馆里更是有着丰富的书籍,可以免费借阅。清华对于本科生的教育更加偏向于通识的教育,文科、社科、艺术、理科都要有所涉猎,对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非常有益。同时清华还非常强调学生的体育锻炼,每周都会有两次的集体锻炼,每次都会跑上三千米。操场上还有“为祖国至少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2022年的一月份,我参加了寒假的实践活动。我们去河北的雄安新区了解当地的发展状况,总结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也反过来丰富理论。

    我希望母校能够一直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贯彻“五自教育”的方针。师生在交往、学习中共同发展。师生间,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学生能够从老师身上获取知识和生活经验,老师能够在教学和与学生互动中收获到成就感。同学间,建立起良好的竞争关系。学习中能够友好地交流各自的学习经验与心得,鼓励讨论和辩论,生活上能够互帮互助。

学生个人,要主动追求全面发展,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同时,也要积极锻炼身体。有研究表明积极的体育锻炼有益于大脑的发育,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对于以后的工作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二,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阅读书籍是非常便捷而且成本较低的一种获得知识、经验和锻炼思维的方式。大学对于阅读能力的要求也非常之高,希望同学们能够勤于阅读、喜于读书。同时还要养成一种批判性思维,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不被他人“三言两语”而误导,能够拥有自己的逻辑性的见识,做到不人云亦云。

学校,也应多举办具有意义的活动,给同学们、老师们留下共同的记忆,连接起实中人的共同纽带,让大家记得住“校愁”。

    相信各位实中人,都能在工作中找到个人价值、实现美好的生活追求;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突破自我、发展自我。

image.png

                                         (拍摄于2022年1月12日.本人位于图中左下位置)

    

                               苏峰 高中2018级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本科生

                          高中班主任:焦文杰

                          联系方式:18308936969(电话)

                             1609495606@qq.com (邮箱)


电话:0898-28274059
Email:xnlsxzhgs@163.com
地址:海南省临高县临城镇澜江新城和文路 邮编:572022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Copyright © 2022 西南大学临高实验中学 All rights reserved. 琼ICP备17001587号